双屿港考证
双屿港是因双屿洋而得名的港口,双屿洋“悬居海洋之中,去定海县六十余里”,是进出宁波甬江的必经航道,是宁波的“门户”。公元1524~1548年(明朝嘉靖年间),舟山群岛南部的六横岛、佛渡岛被葡萄牙等地商人辟为“双屿港”,成为亚、非、欧各国商人云集的繁荣商港,长住外商3000余人,可以说是事实上最早的“自由港”,与世界公认最早的意大利热那亚湾的里南那自由港(公元1547年)相比还要早,并且持续长达20多年,被日本学者藤田丰八称为“16世纪的上海”。
双屿诸港分为南、北二港,北港就是大脉坑,南港就是双屿港。前面又有海中小岛野佛渡作天然屏障,是海上从事走私贸易的理想港湾。自明朝实行海迁政策以后,双屿洋成为“国家驱遣弃地,久无人烟住集”,明朝中后期,开始为中外商人所注目,逐成为著名的走私港。一般的说法是,葡萄牙人在广州受到沉重打击后,便转赴福建、浙江,这是官方的说法。但从民间的商业角度看,则是葡萄牙商人为了节约商业成本,“欲避抽税,省陆运”。在广东中转货物,运输费高,税也高。由于这些外在因素,葡萄牙商人有意进一步向内陆市场发展。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江浙一带,广东只是中国政府规定的西洋商人最初的落脚点。于是,“福人导之,改泊海仓、月港。浙人又导之,改泊双屿”。从此,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及东南亚商人纷至沓来,在双屿进行互市贸易。
双屿港的发展是由于日本商人的加入。1523年(明嘉靖二年),由于争贡之役,浙江市舶司被下令关闭。维持150多年的中日国家间朝贡贸易体系崩溃,迫使日本商人走上海上走私贸易之路。日本商人的加入,使得双屿港海上贸易市场日趋繁荣。在双屿港做生意的葡萄牙人为主的西洋商人,原来每年夏季来双屿港,每年冬天又要驾船回广东的私澳(即澳门)停泊,此时开始在双屿港定居下来。以日本为主的东洋商人,越来越多,原来的商船则成为海盗船,遍布海洋之上。双屿港原来只有中葡间双边贸易关系,随着日本人的加入,使之成为多边贸易,双屿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自由港。与此同时,东南沿海粤、闽、浙、徽等商人也蜂拥而至,一时“舶客拥有徒众万人”,入夜灯火通明,一派繁荣,甚至港道拥堵,船只无处停泊。凡是运到那里的货物都可以获得三四倍的利钱。来自美洲、欧洲、日本的白银、胡椒、檀香、珍珠、皮货等源源不断地运到双屿交易,换取中国丝绸、布匹、瓷器、药材和茶叶等商品。
面对双屿港的自由发展,地方官员有人主张开海禁,顺应海上的贸易发展,有的则主张禁止。在地方官争论不休中,双屿港却得到了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由港兴市,由市兴镇,双屿港区实际成为一个较大的小城镇。据记载,在双屿港居住的人,除葡萄牙、华人外,至少还有十多个国家的商人。据葡萄牙商人、传教士平托《远游记》记载:“嘉靖年间,宁波港外的双屿岛上,人口3000,其中葡萄牙人1200。房屋千余间,有医院两所,天主教教堂六、七间。”双屿港的兴起,是中国贸易中心北移的表现。有历史学家称“双屿港邻近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借助浙东运河可与明朝的经济神经中枢京杭大运河连接,从经济地理角度来说,双屿的价值远胜澳门”。然而,在明朝政府看来,双屿港违背了当时的海疆政策与海防政策,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朝廷命官兵围剿闭港。以葡萄牙殖民者为主的西方人苦心经营二十二年的国际走私贸易港就这样消失了。